我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,并没有上一流的名牌大学,也没有天天吃喝等死混日子。
每天,我做着该做的事情,享受着我的经济实力能享受到的生活。
可能有一流大学的人来鄙视我,那么,好吧,我没话说。
可能有一流企业的员工来藐视我,那么,好吧,我也没话说。
我写这篇东西,仅为铭记过去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日本,确实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,比如工业力量,比如生产力等。
但是,并不是日本好的地方,我们就该学习。
因为,文化上有着很多的差异,日本好的,不代表拿到中国依旧好、依旧行的通。
比如,日本人引以为傲的商务礼仪,拿到日本以外并不通用,或者说,好些不通用。
比如日本人的「ずるずる文化」的习俗。
「ずるずる」代表的吃面的时候的声音,就是吸面条时 滋滋的声音。
日本人认为,吃面的时候,发出这种声音是一件好的事情、有礼貌,因为它表达了面很好吃,让做面的人开心、骄傲。
但是,这个事情拿到中国来、拿到美国去,不见得是件好事,是个懂礼貌的表现吧?
当然,不是说中日以及美国之间谁对谁错,这仅仅只是文化的差异而已。
每个文化都有每个文化独特的地方,有些是相对“好”的独特,有些是相对“坏”的独特。
一味的褒贬中日的习俗,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。
———
日本留学了近5年,从语言学校开始,一直到念完大学院,然后找工作,零零散散的也做了一些工作(或打工、或兼职)。
每当我纠结该不该回去的时候,我总归会搜索一下和我有相同情况的同胞的BLOG,看看他们的想法。
同时,我也会去看看日本人的论坛是怎么评论中国人的。
其中,有好几篇文章让我印象特别深刻(好的方面深刻)。
记得一篇是说,日本人的公司制度和中国人的公司制度的差别。
作者的BLOG地址我已经记不清楚了,但是我记得,作者把员工比喻为一直鸟。
在中国,鸟在蓝天下、天高任鸟飞,找鸟食完全看自己的能力,想飞多高也是完全看自己的翅膀有多硬。
在日本,鸟是被关在笼子里的,什么时候吃饭、吃什么、能飞多高,完全是被限定死的。
然而、中国鸟和日本鸟相比,多了自由少了安定感,日本鸟和中国鸟相比,多了安定感、但是少了自由。
如果,特别的有想法,对待工作特别的圆滑,其实并不适合在日本工作。
因为,日本的强大在于极致的团队主义,当然这不是所有在日本的公司,只能说大部分、并且是绝大部分。
所谓,极致的团队主义,要求员工100%服从公司的安排,任何工作,小到穿衣、写邮件,达到做企划、做项目,完全要按照公司规格走。
日本公司的做事方法就是,联络、报告、交流、再联络、再报告、再交流,所有的事情都有一套标准,并且要死扣标准。
——
在我的经历中,我比较实际体会到的是,日本人要有“能力”的人,但是他们定义的“能力”和我们“理解”的能力有偏差。
我们,指代和我一样出身中国大陆的人。
每次去面试一家公司的时候,公司都会考虑一个人的能力。
我们理解,所谓的能力,其实就是绝大部分都是专业素养。
比如做会计的,那么就是账目算的对不对、快不快,会计财务方面的知识懂多少。
做IT的,那么就是计算机操作水平如何,编程会多少语言,有什么项目背景等等。
然而,日本人定义的能力,专业素养只是其中非常小的一部分。
如果是非迎接毕业的,那么就是所谓的“中途采用”,也就是跳槽,日本人用的是“キャリア(Carrier)”来评估一个人,所谓的Carrier,就是职场经历。
如果是应届生,由于没有Carrier,所以只考虑“能力”。
记得有份报告,具体什么地方看到的我已经记不清楚了,报告是针对企业招聘者对于招聘对象评估要点的汇总。
在报告中,对于迎接毕业生而言,专业知识仅仅占了20%。
其他大部分的,都是比如学校、性格、品行、和本公司理念合不合之类的。
所以,如果是对自己的专业素养怀有绝对自信的应届毕业生,觉得靠过人专业只是能够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,那么可能会碰壁。
当然,日本人也不是傻子只看这些虚的东西,日本人有一种叫做SPI的鉴定,主要考日文和逻辑,这里的日文想象成中考语文。
由于选拔制度一致,所以作为外国人必定是吃亏的。不过也没办法。
如果是名校毕业的,那么名校效应很有用。
如果是非名校毕业的,那么只能在SPI上多下功夫了。
进入一家大公司不是梦,只要努力了谁都能得到。只是,做不做,那是另外一回事情了。
就我而言,我是普通学校毕业的硕士。
如果把所有的日本大学分为10个等级,最高1级的话,我的学校大概在4~6范围内。
之所谓用范围表示,那是因为一方面专业不同排名不同,另外一方面,日本人的世界观我不理解,对他们而言,除了一流的名校外哪些学校好,哪些学校不好,我也不理解。
不过,不管怎么说,我的学校很普通。
自然,这个和我的过去有关,我不否则我过去的失败。
不能改变过去的我,如今能做的只是努力一点,再努力一点。
我就业的时候,由于之前一直在纠结到底留在日本还是回到中国,并且硕士两年的事情里面要完成一篇四万字日文的论文及课程。
之前一直想着,不管如何先搞定论文再说,否则毕不了业,所以开始找工作的时间被拖到了相当晚。
顺顺利利找到好工作的人是有的,我虽然也找到了,但是不是很理想。
——
所谓的不理想,有对公司的不理想,也有对制度的不理想。
之所以找到不理想的公司,原因有三点。
第一点,找的时间太晚了。
第二点,对SPI没有上心。
第三点,对日本就职规则了解的不够清楚。
对于第一点,原因我已经谈过了,所以略过。对于第二点,我不想给自己找借口,但是我想说明为什么没有上心。
我对自己的定位是 计算机领域的工程师,对计算机领域的认证、研究、经历很多。
当初,我一直觉得所谓的能力关键在于“技能”上,所以死命的研究了计算。
SPI,考的完全是工作中用不到的,比如算物理加速度、比如数学推论题。
因为对于工作上的无用,所以对于SPI的备考有了一种抵触,最后几乎是“赤膊”上阵的。
由于SPI考试的分数自己无法知道,所以在SPI环节,具体情况我也一直没有了解清楚。但是,不足必定是有的。
对于第三点,因为日本人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套规格,就职的时候,对于服装、利益有一套默认的规则。
一开始就职的时候,我没有完整而清楚的认识到所有规格,所以在我被拒绝的公司中,必定是有因为这个方面准备不充分的。
一开始,我以为穿个西装、大领带、再加个能够亮瞎狗眼的皮鞋就足够了。
但是,其实不够。
女生我了解的不多,就男生而言,面试服装要求:
西装要套装(套装是必须的,最好黑色无花纹,因为日本学生都是黑色无花纹的),
领带必须要打、具体花纹和颜色根据公司不同或有讲究、或无,所以,随缘即可。
皮鞋要穿,大部分日本学生是黑色的,当然只要是个皮鞋基本能过关。
袜子必须是黑色,白色不可。
手上要带手表,不可有珠子之类的饰品。
头发要耳朵以上,染发之类的绝对不可。
服装方面,大致上是这些,这些能把握住就差不多了。
不过日本人的就职规则中,服装只是环节一,环节二在于他们的“商务礼仪”,进去们要说“失礼”,编简历有一套日本通用的格式、写信的时候有一套商务信件格式(商务信件的格式在最后有例子)等等。
总之,和国内相比,规矩繁杂。
顺便值得一提的是,在日本,基本就业就两种职位,营业、技术。
营业,就是销售。
技术,各类工程师。
内部事务方面(非技术非销售类),大部分是营业做一段时间以后转过去。直接招聘的也有,但是少。
同时,也有一些公司将事务划分到营业里,如果应聘的是营业,进去以后公司给予分配。
如果要日本公司的经理科,那么不可能通过招聘进去,这个必须是达到很漫长一个在职经历以后才可以转过去的。
——
对于制度的不理想,归根结底两个方面,一个是规矩太死,一个是工资结构。
如果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,那么会对规矩太死而不满。
如果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,那么会对工资结构不满。
日本人的工资结构,从毕业开始,毕业1~3年内算新人。
只要是新人,一般工资都是年薪3000K日币以内。(在日部分欧美企业4000K~4500K日币)
这个和能力无关,只要是新人,都这样子。(工作多、工作少工资不变。)
具体到底做1年还是做3年的新人,这个也主要看公司安排。
只有解除了新人帽子,才可以张工资,并且是大涨。。。
旧人的工资一般结构是,基本工资+能力。
能力带来的额度非常有限。
所以,在日企呆久了,会被磨灭斗志。
我被录取的公司,要3年才可以解禁新人帽子,其次工资也不高。
规模虽大,但是规矩太多。
草草的计算了一下,每个月在东京的生活费,房租60~80K的日币,硬开销(伙食、水电煤、手机、交通)50K+。
有些公司可能会有一定的不贴,有些不会,不过不管怎么说,按照新人的工资,每个月差不多留个自由自配的金额也就50K上下。
或许顶级好公司的福利会好一点,但一些必要的生活费还是需要的。
按照每天的汇率都在往下跌计算,50K日币,2013年1月13号,换算成人民币也就3.5K人民币。
在中国,作为一个会一门外语的人,再窝囊不挑食,3K总是能找到的。
如果是在老家工作的话,跟爹妈住不用钱是个很大的节省,每个月给爹妈不贴伙食费也是象征性的多(工资少的情况下),那么差不多就是3K的自由资金。
3KRMB中国,和3.5KRMB日本完全是天壤之别的生活质量。
所以,如果是打算老死日本的,自然留在日企。
如果,没有那么多的想法、也留在日企。
如果,有想法、对能力有自信的,或许换个国籍的外企更好。
如果,正在考虑多一门外语增加点竞争力,或者是有个更美好的将来,
除非一定要和日本人并且是非常长久,否则日文是一个低回报率的外语,
与其学日语,不如把英语练得如火纯情后提高专业技能。
之所以这么说,因为最近查了一些日企就职的的资料。
几乎但凡非日本本地就业,在专业技能达标的前提下,日企对英语的要求多于对日文的,或者是二选一。
除非是对日本文化有非常大的认同,以及对日本有很大的归属感,不然把日文作为一门投资,或许并不理想。
另外,现在这个年代,其实想要进日企,只要专业能力过硬,英文或者日文过关,即便是从中国内陆,想要跳槽到日本工作,也不是很难的事情。
所以,对于爱折腾的人来说,最佳攻略,还是在中国把技术磨练出来了,再考虑是否跳槽日本。
顺便说一句,在日本无非三种公司。
日本籍大公司、外籍大公司、小公司。
我在就职的时候犯了一个错误。
投了好多日本大中小公司,但是非日本籍的公司都忘记投了。
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时间紧迫了,还有一方面是因为一直想着在日本、找工作,然后思维定格在了日企上面。
不过,这个错误对我来说犯不犯结局都一样,因为大公司,不管什么籍,我开始找的时候都招完了。。。
所以,要找工作,别犹豫、找了再说,并且非日本的外籍公司的是个不错的去处。
只是,英文要有点底蕴。
——
在接触日本人,打工、兼职翻译、实习等等经历中,我发现,日本民族有一个强大的地方在于敬业。
或许,也就是这种敬业精神,所以他们才会不折不扣的执行每一条规则。
日本人的习惯是,工作期间,如果手头上的工作完成了,要自己去找工作做,而不是上级指派。
如果是去客人那里,即便是40度的大热天,依旧要西装,为了表达礼貌。
到了客人那边,不可以弄脏客人的地方,比如装电视、装网的到了家里,做事要跪着,鞋套必须是干净的。
做事情后,要帮客人把工作环境整理干净。
一个比较有趣的事情是,朋友家装电视,装电视的来了,进门的时候抬电视,不小心踢到了门口的摆正的拖鞋,放下电视后,日本人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去把拖鞋归位。。。
例子还有很多很多,敬业这点我觉得,是值得学习的。
@@@@@@@@@@@@@@@@@@@@@@@@@@@@
Email中的格式:
大括号内的都要
井号(“#”)后的内容是注释,写信的时候不需要。
{
XXX株式会社 採用推進部 二郎 様
# 公司一定要全称,不可以 XXX(株)
# 如果是具体到人,那么用 “様”,如果不是具体到人,具体到部用 “御中”,比如 採用推進部 御中
お世話になっております。
# 一开始的问候很重要,虽然很虚伪,但是这就是日式信件。
# 具体问候内容是什么,根据内容不同而不同。
私は 〇〇株式会社〇〇部 太郎 と申します。
# 自我介绍一下以后再进入正文。另外,这里是「わたくし」,不是「わたし」。
# 如果是学校,那么就是什么学校、什么科
# 为了方便阅读,名字和所属前面空格也可以。
。。。。。。
。。。。。。
。。。。。。
正文
。。。。。。
。。。。。。
。。。。。。
それでは、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。
# 全部好了以后还要问候一下,这个是必须的。问候什么根据内容不同不同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〇〇大学大学院××研究科
# 进公司后,把学校改公司名,所属专业该所属科室
太 郎(タ ロウ)
Email:mozsam@etmt1.com
# 进公司后,把Email改为公司用的地址
住所:〒123-4567
東京都〇〇1−1−1
# 进公司后,住址写公司的地址
携帯:080-0000-0000
# 进公司后,电话改公司的电话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}